【躬耕教坛 强国有我】职教“追梦人”系列报道④林学山:科研教育并行的双道“赶路人”
作者:不详来源:网络发布时间:2023-09-13点击数:——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第39个教师节教师追梦故事系列报道
前言: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
随着我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社会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需求持续加大,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层次与质量亟待提升。实现新时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迫切需要一批高水平博士层次“双师型”职教师资作为领军人才和优秀专业带头人,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在此背景下,作为“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学校,近年来,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校战略,“筑巢引凤”吸引了一大批具备创新能力的高水平高素质师资队伍,全力打造全市重要人才高地和创新高地。
即日起,我们走进国家“双高”院校——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寻找这群教育人追梦职教,培育匠心的教坛故事。
华龙网讯(韦燕 实习生 吕好)谈起科研、学术这些词,似乎首先让人联想到的词汇就是枯燥、战线长……路漫漫其修远兮,科研创新是一条望不到尽头的漫漫长路,想要获得成就,就必须意志坚定、苦乐作舟,方能遍地开花,修成正果。
而林学山不仅是漫漫科研道路上的“赶路人”,还是育人育才的教师。林学山就职于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从事建筑智能化工程技术方面的研究,他左手抓教学,右手抓科研,12年的教育路上,林学山三次获得重庆市科技进步奖、一次获得重庆市教学成果奖。
职业教育“浇花匠”
“职业教育大有可为 技能人才大有作为”
推动产学研合作,是职业教育领域非常重要的一环,“关于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如何‘合’,怎么‘汇’,成为我们每一个职业教育人都该思考的问题。”林学山说道。
通过顶岗实习、战略合作等多种方式,林学山的科研团队和20余家企业合作,帮企业解决实际问题,提炼形成科研成果,林学山再将成果融入教学中。科研教学没有壁垒,在推动双方齐发展的无形战场上,科研是林学山育人育才的“武器”,学生就是他的“兵”。
“职业教育前景广阔,我们教育者大有可为,我们培养的技术技能人才以后必将大有作为。”从五年前开始,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就已经从二级学院设置、专业群设置等方面,为支撑重庆市打造“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做了充足准备。
学校重构“物联网应用技术”“信息安全与管理”“建筑智能化”等突出电子信息和智能化特色的14个专业群,“培引并举”打造高水平团队和领军人才,为建设新一代电子信息制造业万亿级主导产业集群聚集和输送人才。
科研工作“泡”在实验室是常态,工作中几乎没有时间概念。令林学山印象深刻的是有一次学生突然推开教学资料,放上蛋糕开始唱生日歌,为老师过生日。吃完蛋糕,大家又接着打开教学资料继续研究。林学山对科研和教育的“匠心”,潜移默化影响着团队的每一位成员。
科研创新“领头羊”
“我们专业是建筑传统领域走向数字时代的排头兵”
“我们这些年主要从事建筑节能和智慧运维的研究,就是如何让老百姓住的房子用着舒服,电费交的还少。”林学山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了团队的研究方向。在这条道路上十余年的埋头探索,即使有挫折困难,林学山和团队也依然拼尽全力奔赴。
万事开头难。林学山称,尽管刚开始时学校科研氛围不够浓厚,但学校积极创新团队建设政策,列如独立研发机构、产业平台等建设,鼓励老师抱团干、学生积极干,在学校的帮助和二级学院的支持下,学校建立智慧低碳建筑工程研究中心,科研团队从林学山1个人,发展到现在近20人。
“难”不仅出现在科研,还“难”在项目开展。“找示范项目是最难的,难就难在应用单位对新技术的不信任和‘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想法。”对此,林学山团队通常想尽办法提高自己技术可信度,去赢得示范单位的认可。
林学山潜心科研,在幕后默默助力城市发展。“高能耗建筑好比是生病的人,诊断建筑生的什么病成为首要问题。”林学山带领团队对大量建筑进行深度测试分析,构建深度学习算法的“公共建筑能耗动态专家诊断模型”在重庆512万㎡项目中进行推广应用,获得重庆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和全国高职高专校长联席会议年会优秀奖。
不仅如此,林学山组织团队与科技公司进行深度合作,完成重点研发项目,推动我国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区域能源控制技术的发展。林学山近期带领团队与重庆市建设信息中心、重庆市工程管理有限公司等单位合作,搭建建筑数字化实验测试平台,编制地方标准《重庆市住房和城乡建设领域数字化企业评价标准》《重庆市建设行业数字化发展白皮书》,推动市属国有重点企业数字化转型示范建设,获得国资委肯定……
“领教知识归于一心即是科研,一人之心以达学生即是教学,科研为知,教学为行,知行合一。”林学山在职业教育浩瀚海洋里,不忘初心,坚定而执着;在专业研究的技术创新中,航向在胸,行稳致远。
教师档案
林学山,教授,注册公用设备工程师,任教12年。供职于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建筑与材料学院建筑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三次获得重庆市科技进步奖、一次获得重庆市教学成果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