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鲁、胡冰:现代学徒制:职业教育的实践回归
作者:不详来源:网络发布时间:2017-12-13点击数:
李小鲁1 胡冰2
(1.华南理工大学,广东 广州 510641)
(2.广东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广州 510520)
(一)现代学徒制的实践性
现代学徒制之所以能与职业教育对接,在于职业教育培育的人才动手能力强,并且直面生产、服务一线。因而,从对接那时起,现代学徒制就以职业教育实践为依托。唯有对职业教育中的实践教育有深刻的认识,现代学徒制才能有效地发挥作用。
(二)现代学徒制的标准化
学徒是一个古老的称谓,缘起于农业文明时代的家庭手工作坊,其传承技能、技术、技艺的方式为口口相授、手手相把、心心相切。师博是与学徒相对应的身份,由传统行会来进行认定,并授于其带学徒的资格。师博带徒弟的传统模式不能满足现代工业人才的需求,现代学徒制要承袭传统模式的特点,又要得到现代化发展的充分支持,传统培育模式的标准化是现代学徒制的核心。现代学徒制从根本上来说,是人才培养的一种模式,本质上是一个教育的过程,必须由学校、企业、行业协会三方共同研究开发专业培养标准,才能按标准实施教育。
(三)现代学徒制的高技术含量
现代产业具有鲜明的高技术特征,特别是机械化、自动化、智能化生产越来越普遍的情况下,生产岗位对人的技术要求,呈现综合性、高素养的主要特征,这是传统学徒制的师徒技术相授和传统教育的理论知识传授都不能够单独满足的。因此,现代职业教育需要克服这种形式的技能和知识传授的局限性,特别是进入自动化和智能制造时期,岗位的技术要求更高,这就更需要职业教育在实践性和标准化的基础上创新现代学徒制,提高现代学徒的技术含量,以适应新的产业岗位技术要求。
(一)理论准备不足
一方面,现代学徒制是基于现代产业发展需求而产生的,必然与当前产业结构、产业模式、地方经济紧密结合。另一方面,现代学徒制依靠职业教育的实践理论,以一个专业的教育实践和一个教学周期的教育实践完善的理论为前提。但是,现代学徒制的试验中,往往强调的是岗位胜任能力,这必然重视学生“硬技能”的培养而忽视“软技能”的培养。可见,如何处理岗位胜任能力与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之间的关系,是理论研究的关键,但目前对这一内容的研究仍为薄弱环节,因此影响了现代学徒制的发展。
(二)政策设计滞后
2012年教育部才将现代学徒制作为一种政策提出,在此之前,全国只有部份职业院校对现代学徒制进行了探索性试验,既落后于职业教育的发展,又落后于经济社会的发展。认知的不足,并且受制于传统的教育观念,现代学徒制的推进过程极不顺利。特别是现代学徒制作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体制性改革,其政策配套严重不足。如招生招工的户籍制度、社会福利保障和保险、学习与生产、计酬和学习考核制度等方面,都没有完整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保障。
(三)培养目标不明
我国的职业教育由普通教育分化而来,传统的人才培养目标依然广泛地存在于职业教育之中,职业教育对人才培育的特殊性把握不足。因此,现代学徒制培养的人才标准在教育的目标化、专业化、课程化、教材化和教学规范化上,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
(四)推动机制的欠缺
由于政府缺乏完整科学的推动机制,各个学校各自为战,学校与企业、行业缺乏有效沟通,政府对行业、企业也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因此企业、行业基本没有从实质上介入到学校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中,不能将传统的师傅带徒弟的方式有效转化为现代企业人才管理模式。这个问题,从根本上说是校、行、企没有构建合理的利益机制。三方想不到一块,坐不到一起,做不到一处。企业主导时,学徒就是生产工人;学校主导时,学徒就是一般学生。两者之间,没有“情景互置”,教学效果无法真正达成,不能从根本上实现校、行、企三方共同培养的教育过程。
(五)师资力量的匮乏
企业讲师的数量、质量不能满足现代学徒制发展的需要,学校缺乏有经验的实践指导教师,两者也没有充分的沟通与衔接,没有形成合力。这里所指的“匮乏”,特指企业和学校的教师都没有真正达到培养学徒的岗位胜任能力要求,没有将实践内容具体化为教学知识点,系统化为教学、教材和教学过程。实际上,学习型的企业才能够拥有真正的企业讲师,才能真正将职业岗位群的要求按照教材的范式整理出知识点和技能点,以供学徒系统学习,并由企业讲师和学校实习教师共同搭建现代学徒制的教育平台。
现代学徒制应该进一步深化改革,创新推进,产生应有的成果。
(一)统一理论认识
现代学徒制是职业教育进一步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的产物,是一个全社会共同参与、共同完成的社会智力成果。不仅有学校的参与,更需要社会、企业或行业的全力支持。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第三个教育报告中指出“知识不仅是书本上的理论,还包括技术技能,书本知识可以在传统的课堂中进行传授,技术技能的知识必须在真实的情景中去体验、实训来完成”。这种对知识和教育的新理解,给职业教育注入全新的理论元素并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支持。现代学徒制作为一种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新模式,应该秉承和弘扬这样的一些新理念,才能将职业教育的知识内容与操作内容相结合,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相结合,为教学情景与实践情景的结合找到充分的理论依据。
(二)创新教育过程
现代学徒制的实施, 关键在于“教育内容与操作内容的结合,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结合,教学情景与实践情景的结合”, 而这“三个结合”的实施要紧紧抓住三个环节:
首先是要转变对人才培养模式的理念认知。职业教育是实践性教育、是养成性教育,现代学徒制要将这样的理念融合在实践教育之中。
其次是转变教师教学观。教师要深入企业,企业讲师要贴近学校课堂,两者之间必须紧密配合,分工合理,发掘职业岗位群标准要求的知识点和技能点,并整理成系统的教材,在此基础上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记录整个技能学习过程。
最后是转变传统学校管理体制。建立与现代学徒制相适应的全新管理体制,工作部署要与企业行业协调、同步。
(三)建立可持续发展的保障机制
1.学校方面
学校管理服务机构要有计划地统筹工作安排。人事、财务、后勤等部门要由“现代学徒制推进的工作小组”统一协调,以便于落实各项工作。学校要建立与企业的互利共赢关系。用政策、机制鼓励企业、行业协会转型为学习型企业,定期举办培训,培养更多的企业讲师,并研发各种专业教程、专业指导标准。
2.师资建设方面
增强教师的身份认知。传统的师博进入现代化工业学习流程,演化为课程教师与实习指导师,两方面都需要有学校和企业人员参与完成,课程教师进行理论讲授与实践讲授,实习指导师进行经验讲授和总结归纳讲授,理论教师要有企业员工的身份感,实习指导师要有学校教师的身份感,两者工作内容独立却又互相配合,两者分属不同性质的工作环境,却有统一的“师者”身份认同。既要克服实习“放羊模式”,保证学习的规范和质量,又要防止学习的规范对培养学生创造力的制约,保证技术技能的有效传承。
3.专业建设方面
专业建设要符合现代学徒制发展的要求。在课程设置、教学质量等方面,贯注与技术技能相关的知识体系。
4.质量保障方面
质量监控体系切实有效。现代学徒制试点学校,要高度重视学徒的培养质量,通过有效的质量评估,产生有效的可量化的效果。
(一)某一专业完整的教育实践设计
目前,我国已加入国际本科工程学位互认的《华盛顿协议》和《悉尼协议》,2015年出版的《工程教育认证标准》已具备了国际标准,基于国际标准的现代学徒制培育的工程人才有了明确的参照对象。不论是工程专业,还是其他专业,都应该按照这样的相关标准来调整实践设计。
1.课程配套实践环节
这个实践环节主要是针对每个知识点和技能点来进行设计,帮助学生理解、强化、运用知识点和技能点。实践的知识点和技能点可以参考《华盛顿协议》和《悉尼协议》所规定的内容,包括:理论知识、问题分析、设计或开发解决方案、研究能务、使用现代工具、本专业的社会影响力、本专业的发展环境和可持续发展、个人与团队的协作、沟通技能、项目管理及终身学习能力。在课程实践中要针对每个知识点和技能点安排相应的实践环节,根据标准企业必须全程参与。
2.学期整合实践环节
这个实践环节主要是将整个学期的知识点和技能点在课程实践与能力实践运用中,让学生形成独立认识的“新知识、新技能”。它们是针对学生个体而言的,是理论通过实践强化为技能的知识。
3.综合角色实践环节
这个实践环节主要是培养学生在某一个具体的情景中独立完成项目的能力。学生至少要在一个项目中承担多个角色,并且至少要完成三个以上的子项目,才能测评到其工作的能力,可以设计初、中、高三个等级,逐级测评,并且根据标准,为毕业收集和准备所需资料和数据。
4.企业实习实践环节
这个实践环节主要是培养学生从参与多个子项目的实践中转变为深入参与一个完整项目的能力。学生在深入参与一个完整项目时,要达到的能力目标,就是将所有学习过的理论与技能知识转化为某一生产或服务过程中应具备的综合素质能力,在这个实践环节结束后,学生能顺利与企业的工作无缝对接,成为企业的正式工作人员。
5.毕业设计实践环节
这个实践环节主要是总结、评价学生实践的能力,并且形成报告,提供给学校与企业及用人单位使用。通过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设计,并与企业合作,开展实习、实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毕业设计选题要结合本专业的工程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协作精神以及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毕业设计的指导和考核要有企业或行业专家参与。
(二)一个教育周期内一门课程的实践设计
现代学徒制所依托的实践教育,是一个从理论到实践的强化过程,要求所遵循的逻辑规律就是将理论变成知识并转化为学生的能力,即知识→实践→素质→实践→能力,对应为教学实践→实践教学→实训教学→见习教学→实习教学这五个教学环节。
在这个完整的逻辑流程中,每个环节都需要在实践中完成,每个环节的实践各自独立却又环环相扣,每个环节的实践层次分明却又互为条件,成为知识与技能形成、传授的独特路径。
1.教学实践
现代学徒制的教学实践,是指为了辅助和实现这个教育周期内这门课程的理论教学目标,有意识实施的教学活动,目的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这个阶段的重点任务是预习、理解理论性的知识。分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教师的教学,是根据教育的内容,开展的课堂教学活动。教师如何第一时间了解本领域、本产业的实际发展,必须以参加教学实践活动为前提。通过亲身的观察、参与、体验,来提升对本领域实际状况的认识,从而在课堂教学中将其感受与心得传达给学生。学生的教学实践,是指根据学校和教师的安排和指导,在课堂教学之余,深入到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空间环境中,去观察、参与和体验社会生活和行业生产的行为过程。学生通过教学实践,加深课堂教学活动的直观感性认识,巩固课堂教学中的理论知识。本环节的关键,是通过实践有效地掌握知识。
2.实践教学
现代学徒制的实践教学是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学生的实践技能,将知识体系转化成素质体系、情感体系的活动。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既可以对知识点和技能点全部理论知识进行掌握,也可以将知识的浅层次观念体系转化为主体深层次素质,将记忆的知识内化为自身的素质。实践教学通过任务驱动、项目教学、模块教学,不仅能传授技术知识,还能及时对学生的行动进行教育、引导和调整。因此实践教学不仅仅是将课堂搬到社会、行业中去,还是以教师为主体进行知识传授,学生仍然是被动的接受,是通过客观环境和条件,强化主观理论知识。本环节的关键是,通过实践,强化知识的记忆,加速将知识转化为素质的速度。
3.实训教学
现代学徒制的实训教学是实践教学的延伸和具化,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过程的训练,学会运用知识、提升技能。在这个环节中,主要是由学生自己进行生产、经营、服务过程的实际操练,教师只是在学生遇到问题时才来解答,而解答的是具体的知识点或技能点,不再是系统而全面的知识和技术。从教学主体看,实训教学已经由实践教学的教师和学生双主体向学生单主体转化。实训教学过程中,教师仍然要发挥作用,但这种作用已经下降到较为从属的地位,从教学目的看,实训教学重在促进学生职业技能的生成和熟练。因此,最根本的就是让学生在生产与经营环境下,运用和操作生产工具,在一个生产经营岗位上相对独立的多次重复完成一个生产流程。更为重要的是,在实训的过程中,学生必须在一定的生产流程完成之后进行反复的总结和反思,找出并纠正错误,逐步提高操作质量。本环节的关键是,通过校内仿真实践,将知识技术内化成的素质激化为创新力,让学生能够获得活学活用的机会,化为真正的能力。
4.见习教学
现代学徒制的见习教学是学生在完成了基本理论知识学习后,进入到相关的企业、行业中,由企业讲师进行的泛在性的学习实践活动。在这个环节中,教学目标已不确定,学生要在具体的生产过程中随机地、灵活运用已掌握的知识点和技能点,即学会如何综合运用技术。这个过程中,教学目标由确定到非确定的转换,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理论知识被演化为随机的实践能力,综合性运用技术是这个学习过程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因此,高素质的指导教师是解决这个关键问题的核心。学生在指导教师的指引下,将自己储备的知识灵活地运用,转化可以进入流通领域的产品或服务,这是学生进入社会生产的第一步,教师要管控教学质量,为学生打好工作的基础。这个环节的关键是,学生必须进入到真实的生产服务场所中去,在客观规律内隐于偶发的状态下,培养学生随机性地运用知识与技术的能力。当然,其有效性的前提是前期的知识储备与能力的准备已经完成,也就是说这一实践性学习是学生知识构建的必然和必须环节之一,需要进一步追求的是这一合理性实现的程度而已。
5.实习教学
现代学徒制的实习教学又称顶岗实习,是指学生在完成所有理论与实践学习后,用一段完整的时间到企业现场去进行实践性知识生成学习活动,是实践学习的最后一个环节。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完全脱离了教师的具体指导,学生自主地选择实习基地,并离开学校完全进入到生产过程的全真型的学习过程。在这个阶段,学生实践性知识的发展,学生有效学习的发生,学生能够学会自主学习、学会自主运用技术。教师只是在最后对其进行考核与评价,并对其提出的疑问进行解答。这个环节的关键是,如何引导学生有效利用时间和资源,将已有的知识能力进行新的提炼,教师虽然脱离学生,但可以用标准化的考核对学生进行引导。
学生作为学徒在“一个教育周期”通过五个阶段的实践,从被动地学习知识点和技能点到主动地掌握、运用知识点和技能点,完成了这个教育周期的学习,并成为这种知识和技能的掌握者、运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