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职教快讯

李小鲁:办好职业教育 提高人民的教育“获得感”

作者:不详来源:网络发布时间:2018-01-25点击数: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同时又提出“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一大批惠民举措落地实施,人民获得感显著增强”,这为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当前,必须要以人民为中心,着力以提高人民的教育“获得感”为指导思想,加快职业教育发展。


一、职业教育是提高人民的教育“获得感”的重要渠道


(一)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的教育“获得感”得到了很大提高


1.教育公平程度大幅度提高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通过“大西部开发战略”“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和“中部崛起战略”,并在这些地方给予了大幅度政策倾斜,使其教育发展不均衡状况得到了一定的改善。同时,国家实行“科教兴国战略”以来,教育经费逐年增长,各地各级政府均把教育作为“民生工程”,予以重视和落实。而且,各级各类学校扶贫济困的制度设计和举措,如各类奖学金、各种国家学生助学贷款、各种社会捐赠的助奖学金,等等。我国法律也规定,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财产状况、宗教信仰,都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所有这一切,均使在全国范围内个人接受教育的权利实现了平等,也使我国教育公平程度大幅度提高。


2.义务教育优质悦纳


本世纪初,全国基本实现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之后持续开展了义务教育均衡化、优质化的行动计划,从而使义务教育得到了持续发展,为人民群众享受全面的、优质义务教育服务提供了公平性服务。


3.高等教育有序普纳


上世纪未开始的高等教育跨跃式发展,以及多次的高考制度改革,不仅使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的迫切愿望得到了满足,而且普遍提高了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的公平性。


4.职业教育一定程度满足人们教育需求的自愿和多元选择


本世纪以来,各级政府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至今建成了世界第一大的职业教育体系。不仅职业教育规模庞大;职业教育质量不断提高、结构不断优化;职业教育本质特征进一点彰显;职业教育学校学生就业状况逐年向好;在国家学生资助政策向职业学院延伸的同时,对中等职业教育的学生实行了免学费和给予生活补贴的优惠。这就使得人民群众的教育的多元选择得到了更公平的保障。


(二)职业教育是提高人民的教育“获得感”的重要渠道


提高人民群众教育的“获得感”有多个渠道,作为一个类别的职业教育是保障人民的教育“获得感”有效提高的重要渠道。办好职业教育直接关系到能否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原因在于:


1.它是直面经济主战场的教育,与民生息息相关


国家的经济发展状况、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布局优化、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等方面获得良好发展和根本改变,方能大幅度提升国家经济实力,从而搞好民生工程,使人民群众能够分享改革开放的成果,提高获得感。而职业教育是直接面向和服务于经济发展大局的一类教育,它能够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形成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因此,发展职业教育必然有助于解决民生问题。


2.它是直接服务于国家人力资源战略基础的教育,与人民新时代的“美好生活”追求息息相关


国家人力资源的基础和主体是“数以亿计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而这些人才主要依靠职业教育体系的培养。人民群众对幸福的追求通常会体现在自己及其子女能够成为国家需要的各级各类人才,去发挥作用,获得优偿。因此,职业教育对于人民实现美好生活追求有最直接的助推功能。


3.它是直通“人人出彩”的职业生涯要求,与人生的最合适的就业息息相关


 职业教育是平民教育,是服务于人人对教育公平的期盼,是帮助着人人实现高质量、最合适的个人就业的教育它面向人人,是每一个社会成员通过职业生涯走向人生出彩非常有效的阶梯。通过这个阶梯,人人出彩体现了教育公平;通过这个阶梯,每个人合适自身的教育选择就有了最大的实现可能。因此,职业教育是人人出彩的合适选择。


4.它是直对“终身教育”“职前职后贯通”教育的全面教育,与人生的持续发展息息相关


现代社会已经进入了一个知识经济、信息经济、智能经济的时代,“终身教育”“泛在学习”是当代人追求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职业教育贯通职前职后,着眼于学生的“硬技能和“软技能”。因而它是全面、全程的教育。选择这种教育,将能够帮助学生全面发展、持续发展和终身发展。


二、必须高度重视人民的教育“获得感”有待加强的现实状况


(一)当前人民的教育“获得感”有待加强的现实表现


1.教育的公平性实现程度低


目前在教育的不同阶段、不同地域、不同层次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表现为三大类:第一,区域差距的教育机会不公平。受教育资源的影响,城乡之间、东中西部之间以及少数民族与非少数民族之间接受同等级教育的质量存在差异。第二,阶层性的教育机会不公平。在公办教育与民办教育,义务教育和非义务教育之间存在着差异。第三,层次性的教育机会不公平。在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之间、部属院校和省属院校之间、本科院校和高等职业学院之间存在着差异。


2.人民的教育“投入”与教育“产出”不匹配


从幼儿教育到大学教育结束,每个家庭各种各样的教育开支非常高,据一些城市的不完全的统计,幼儿教育到高中阶段教育平均每人的教育投入,城市要接近百万元,县镇则接近十几万元。至大学阶段的教育投入,每个学生基本预算也须要年均一万元以上。这些投入带给每个家庭巨大的经济压力,但却无法抗拒教育能给孩子一个美好未来回报的诱惑。但从目前的学生就业状况来看,与学生家庭的期望值有比较大的距离。每个家庭由此产生了教育“投入”和“产出”不匹配的巨大失落感。


3.人民的教育受益程度下降


学生接受教育,期盼学有所成,知识结构有合理调整,专业技能有明显提升,思维方法有科学培育,道德品质有良好养成,以便进入社会职场能够有较强竞争力去谋求个人较好发展和对社会作较大贡献。但目前,学生的学业状况普遍令人担扰。最近,北京大学物理系一位教师给学校的一封公开信,尖锐地指出学生学业状况的严重下滑。这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的现象,表明人民群众接受教育的受益程度是不容乐观的。


4.人民的教育个性化、多元化选择实现难


从幼儿教育开始,一直到高中阶段教育,屡禁不止和广受追捧的“择校热”,中考后逃避读职业院校的尴尬局面,高职院校招生学生入学时的情绪无奈,这一系列的不同学习阶段的选择被动性、单一性是人民群众对教育诟病最多的内容。这实际上表明,人民群众教育的差异化、个性化、多元化选择很不容易实现。这必然导致人民对教育的公平性质疑。


5.人民的教育精神性“获得感”缺乏


在整个教育体系中, 将立德树人落在实处,并卓有成效,是保障每一个受教育者首先能够得到家庭和社会认可的希望。毕业的学生有独立人格,有健康心态、有爱心、有孝心、有社会责任感,是每个家庭对接受教育的子女的最基本的期盼。但目前,立德树人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亲和力、感染力都亟待提高,学生的精神性“获得感”亟待提升,再加之以“师腐”时有出现,使家庭和受教育者深受其害,也降低了人们的教育精神性“获得感”。


(二)职业教育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是产生上述现实状况的根本原因        

长期以来,人们对教育的理解和追求都遵循着普通教育的逻辑,忽视教育的合理格局是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相比较而存在,相贯通而发展。更有甚者,“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陈腐观念,干扰着人们对教育格局的正确认知。而且,教育选择观中,不同水平、层次和类别的选择,“合适”是最重要的。但我们的学生、家长、社会和政府长期缺乏这样的认知和引导,这更加剧了教育“获得感”的畸形化。


1.职业教育发展不充分,使人才需求与供给不匹配,导致教育“投入”与“产出”不匹配


经济建设的发展使得人才需求侧不断发生新的变化,在数量、质量、品种、类型等方面都发生规律性的调整,但我们的职业教育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过程中,培养适销对路的人才上,融合不够、信息不灵、反映不快,从而导致职业教育供给侧与职业教育发展需求侧脱节。新岗位需要的人才市场上找不到,大量毕业生又不能适应这些新岗位的需求,这就使得“需求”与“供给”不匹配;勉强就业,质量差强,这就使得学生和家长深感“投入”与“产出”不匹配。


2.教育发展不平衡,特别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区域结构及专业结构不平衡,加剧了教育不公平状况


职业教育的发展,既服务于产业,但更依赖于产业,而从我国产业区域布局和梯次布局来看,职业教育长期存在着“野蛮”生长的状态,即职业教育的学校设置、中高职学校配置、专业结构配置都具有极大的随意性。上述三个结构现实均衡化没有有效解决,导致职业教育自身发展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诸如普职比指标的存在是否有意义,中等职业教育是否还有市场,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规格是否要重设,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应该怎样定位,应用型本科应该怎样与职业教育对接,学历证书与技能等级证书如何有机衔接等一系列困扰,都表明教育公平的实现极大地受到职业教育发展不均衡的制约。


3.职业教育在整个教育大局中结构性“孤岛效应”,导致教育选择的单一化和绝对化


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教育系统的一项重要战略工程,这一问题的解决,将能够从整体上为教育公平的落实提供一个最有效的制度保障和体系依托。但是这项战略工程推进起来却步履维艰,职业教育系统和技工教育系统各自分野、互为割裂;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贯通,因为普通教育的自我封闭和自视过高,而难以顺畅和便捷;职业教育内的中高衔接和专本对接推进的也很不顺畅;学历教育和考证教育的结合又受着人为体制的分割。这些都导致了职业教育的“孤岛效应”,人民群众在教育选择上陷入对普通教育单一化和绝对化的无奈境地。


4.职业教育的“硬技能”与“软技能”教育失衡,使职业教育沦为社会培训机构


职业院校强调“一技之长”“就业核心竞争力”这本无可厚非,也是职业教育的一大特点。但教育首先是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的,所以仅仅重视专业教育、技能培训和能力养成等“硬技能”是远远不够的。职业教育还必须同时高度重视思想品德的教育、道德人格的养成、人文素养的提升和综合素质的煅造等“软技能”,才能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服务。而目前情况是,软技能的培育重视不够,诸如“工匠精神”培育的缺失,这就极易使职业教育失去灵魂。


5.职业教育与培训不能有机结合,学生的全面持续发展难以保障


职业教育与培训的结合是职业教育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只有将两者统一起来,才能够落实职业教育的教学标准化、课程系列化、教育开放性的特色,从而保障学生职前学习与职后培训的延伸、职后培训与职前学习的衔接,保障学历证书与技能证书的延伸,以及更多的技能证书与学历证书的衔接,真正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持续发展服务。而目前,因为体制的分割,认识的偏差,工作的片面性,结合情况不如人意,对学生的全面和持续发展影响甚大。


6.职业教育投入不足,“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不到位,使职业教育质量不高,学生“获得感”下降


本科院校与高职院校在发展过程中出同样出现了不公平现象,主要体现在教育经费投入的不公平。2012年数据显示:教育生均经费投入,高等本科院校是17107.68元,而高职高专院校15063.38元;教育经费比例的投入,高等本科院校为327.64亿元,而高职高专院校为51.89亿元。从中等教育中的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生均公共财政预算公用经费投入比看,2013年数据显示,江西省为1:0.71;青海省为1:0.76;全国为1:1.30(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教学成本是1:5.6)。而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方面,全国现有1000多个职教集团,但有效运作的、切实对教育教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产生推动作用的还不到七分之一。这一切都表明,职业教育要真正提高质量,其物质保障和机制保障是严重不足的,这必然严重地影响着学生的教育“获得感”。


三、着眼于提高人民的教育“获得感”,要大力办好职业教育


(一)着眼于把职业教育真正重视起来,加快发展起来,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提高人民的教育“获得感”


1.端正工作上的战略摆位,理顺机制体制人为分割关系


在工业化发展的中后期,国家的人才战略应该“抓两头、放中间”,即一方面依托“双一流”高校精英教育,培养的创新拔尖人才;另一方面依靠职业教育,培养的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中间部分高校可以让其放开自主发展。从这样一种战略定位设计,整个教育的指导思想、战略布局和重点确立,职业教育都应该占有重要地位。而从国家层面看,深化机制体制改革,归口规范管理职业教育,统整职业教育资源;重新构建国家资格框架体系(学历学位、职业资格、专业职称),为职业教育厘定合理的人才规格定位,可以从根本上将教育的政策资源作出合理的区分和整合,这都必然会为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扫除政策障碍,增强政策保障,强化资源支撑。


2.完善法律和政策体系,优化国家职业教育顶层设计


依法治国是大势所趋,获得法律的充分保障,职业教育才能获得社会各方面的认识、理解和支持,而目前职业教育的立法显得严重滞后,与已经获得长足发展的职业教育现实很不相称。政策体系的设计在战略上有目标和任务的提出,但是在策略上缺乏政府、行业、企业的政策性支持和实施举措的落实,多年的职业教育工作会议都提出目标任务,但关键的支持体系落不实,职业教育发展仍然不如人意。而且国家职业教育的顶层设计,教育部门和人社部门各行其是,教育部门内各司局又分兵把口,难以协同,如果没有国家最高层面的顶层设计和有力执行去解决这些体制分割,职业教育任何时候,都是一种被边缘化的教育类型。


3.要为职业教育的加快发展提供充分的保障条件


针对职业教育发展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我们认为,职业教育加快发展的保障主要在三个方面要加强:第一,在经费投入上要按照职业教育总体成本较高的客观实际给职业教育以足够的投入;同时,由于职业教育是面向平民的教育,所以职业教育收费政策和资助政策应该获得财政更大力度的支持;最后应有合理的政策设计,鼓励行业、企业给职业教育更多的财力支持。第二,建立行业、企业与职业教育深度融合和合作的法律政策体系,从根本上约束和推动行业、企业帮助职业教育深化这种融合和合作,从而获得技术、设备和人力资源的大力支持。第三,要针对职业教育急需加大混合所有制改革以集团化办学的客观实际,结合校企合作、教育与培训结合、教师与企业讲师互通等特点,制定明细的政策指引,为职业教育产权改革,校企联动,改革开拓保驾护航。


(二)着眼于把职业教育自身体系和对外衔接体系建设好,让人民实现对职业教育的个性化、多元化选择,提高人民的教育“获得感”


给人民多元化、个性化选择,就应该让人民看到一个完整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教育选择才能更理性和合适。


1.要实现职业院校与技工院校的系统整合


 同一个职业教育人为地一分为二,必然政出多门,各自为战,难免以邻为壑,耗散能量。所以,要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高度对这种情况予以根本改变,从而使得国家的职业教育有一个统一的格局,去面对世界、面对教育的选择者、面对职业教育的从业者。


2.要实现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有序贯通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份,与普通教育有内在联系,这种联系实际上是人民群众进行个性化、多元化的教育选择的重要通道,从机制体制上保持这些通道的畅通,有利于坚持教育公平,落实以人为本,保障个人选择自由,尽量让“人人出彩”。


3.要实现职业教育内部不同层次之间的有序衔接


职业教育虽然在一定意义上是就业教育,但是不同的社会发展水平、不同的产业发展水平、不同的职业教育发展水平,人们选择职业教育总体上会呈趋高化势头。所以,我们必须要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的角度,保障职业教育内不同教育层次的衔接,以在保持各学段职业教育合理结构的前提下,满足人们对接受职业教育选择趋高化要求。


4.要实现职业教育内部的教育与培训的有机结合


职业教育是职前与职后紧密相联的教育,这种相联是通过学历教育和资格培训紧密结合来实现的,并通过这种体系实现对终身教育实施体系支撑。所以,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角度,一方面把职业培训做大做强,另一方面通过课程标准化设置、课程系列化设计、教学活动和教育资源的开放性整合,激励制度合理创设,将职业教育和培训有机地结合起来。


5.要实现职业教育与行业企业的充分融合与合作


学生的就业如果能够通过职业教育集团的统整、通过现代学徒制的教育训练,学习、实训与顶岗实习一体化有序推进,提高毕业生综合技能水平,学生的就业自然会有保障和有质量,这必然带来人们对职业教育选择的“获得感”。


(三)着眼于让人民从接受优质职业教育中,提高教育“获得感”


1.切实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提高教育质量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也是职业教育改革的现实依托,不彰显这一特征就不是真正的职业教育,不实现这一依托,职业教育的质量也无从谈起。所以,我们必须以职教集团组建、现代学徒实施为抓手,着力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提高职业教育质量,优化学生就业,激励学生创业,从而大力提高学生的学业获得感。


2.切实深化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改革


职业教育的质量归根到底要靠教师来保障,学生的健康成长从根本上说也要靠教师来关怀。职业教育的教师从普通师范院校毕业,甚至从技术师范院校毕业,他们的专业能力、动手能力、职教认知、职教情怀都是有差距的。我们应该在教师队伍培育、建设和管理方面,实施一系列的制度创新,真正使他们能够真懂职业教育,真信自己对职业教育学生实现人生选择的价值,真能够手把手地帮助学生培养专业技能,真正以自己的职教情怀和大爱之心去塑造学生的“工匠精神”,培育他们的高尚品格。使“真懂、真信、真能、真爱”的教师多起来,有尊严起来,有活力起来,以保障职业教育的学生能成长为综合素养高的、能持续发展的人。而在这种成就感中,教师自身获得充分的职业教育尊严和活力,从而教师自身也具有了充分的教育“获得感”。


3.切实把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立德树人”教育做实做好


 职业教育的“立德树人”应该有自身的特点,正如国家把凝聚人民的精神旗帜区分为“共产主义理想”和“共同理想”一样,职业教育的“立德树人”应该更突出在职业道德和工匠精神的培育和塑造上。实际上,工匠精神自身有丰富的内涵,其包括专业精神、职业态度和人文素养等三方面的内容,能将工匠精神塑造好,就能使他们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样平实而又贴近学生实际的“立德树人”目标,正是职业教育的独特灵魂所在,也是职业教育的魅力所在,更是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精神性“获得感”的亮点所在。


4.切实关心学生的全面发展、持续发展,在课程、教学、实践活动等方面深化改革,做出成效


学生的全面发展、持续发展终究要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实现,始终要落实到课程学习、教学实践、实训活动之中。全面而持续的发展,与学生的核心竞争力是有矛盾的,争课时、争课程、争教学资源,我们的职业院校必须端正教育理念,寻找好一个就业核心竞争力培育与全面持续发展教育的平衡点,去进行课时、课程和教学资源的合理配置,将“硬技能”和“软技能”的培育协调整合,使学生既能够优质就业,又能够依托于较高综合素质实现全面持续发展,这样我们就真正做到了既关心学生的现实职业教育“获得感”,又关心了学生职业教育将来的“获得感”。


5.切实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全面提升职业教育,让学生具有时代感和与时俱进的能力


必须从战略谋划和价值统整的高度去落实职业院校信息化,在改造学校的教、学、管,重构学习体系、资源体系、学校体系的基础上,形成职业院校‘管理人性化’等‘十化’新格局,从根本上改变职业院校的面貌和提升学生的信息化应用能力、信息化‘泛在学习’适应性和在信息社会中的发展潜力,给学生以现实和未来相统一的“获得感”。

下一篇:快讯!教育部长陈宝生提出2018年实施“ 上一篇:展风采秀技能 重庆中等职业学校25名教师角逐职业生涯教学大赛